博客年龄:17年8个月
访问:?
文章:356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斯普特尼克 职业:无年龄:20>30 位置:中国个性介绍: 闲人

《南京!南京!》

分类:轨迹·影音 | 标签: 电影  
2009-05-13 03:58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 今天终于去看了《南京!南京!》,原本还想看《拉贝日记》的,不过起晚了,《拉贝日记》首都时代广场的最后一场是1310,而我到那里时候已经是1410了。
   
写这个电影之前,先铺垫一下,说点看电影时候的事情
   
虽说今天是周二半价,但人并不是很多,买票的时候还能挑到一个比较好的座位,入场以后,坐在我右边的是两个一起来的小姑娘,坐在我左边的,是个有外地口音 的人。电影开始,两个小姑娘有时会窃窃私语,不过好在声音比较小,尚能忍受。而左边的那个人时不时的掏出手机看看,他接第一个电话的时候,我忍了,可是过 了没多久,又接了第二个,我实在忍不下去了,对他说,要打电话出去打!基本上,我脾气还是比较好的,之前看电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一般就都忍下来了,但 是,《南京!南京!》这个电影不一样,如果当时您是坐在我的身边,一定会听见我深深的叹息。也许正是那种压抑的气氛,消耗了我太多忍耐的力量,以至于对于 在电影院里打电话这种行为失去了容忍的肚量。
   
好了,铺垫说完了,下面分析电影,有轻微剧透,是否继续往下看,请酌情

   
正如之前L对我说的那样,整部片子,并非简单线性的在讲述一个故事,而是更接近纪录片的手法,虽说影片中的情节,在时间顺序上是先后发生的,但是,其中每个段落之间,并没有太多显性的逻辑联系。这里之所以加了显性这个补语,是因为,在每个段落之间,确实存在着一些关联,但这种关联并没有在影片中明确的表示出来。如果简单的说,日本兵角川,是各段情节间的关联人物,是将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的那条线。但是,如果将角川这个人物,仅仅当作是情节的串联点看待,恐怕就辜负了导演塑造这一人物的良苦用心,因为,透过这个唯一贯穿影片始终的人物,导演在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关于那场战争的问题。我相信,这个问题,才是导演陆川最希望观众在看完片子后会去思考的焦点。在这里,如果想要将这个问题从电影中剥离出来,就需要先说说这部片子比较特殊的结构。
   
之前说了,电影并非线性的在讲述一个故事,其结构有些类似宋词长调中会用到的双曳头(双曳头:三叠结构的词,其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、平厌完全相同,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,故名之为双曳头)。其中第一个头以屠杀中国投降士兵为主题;第二个头以对于妇女的侵犯为主题。而这个双头曳出的第三段,则是角川的人性挣扎,以及隐含在其中的,关于整个战争行为/日军暴行的反思。当然了,这里所说的,只是为了便于总结,借用了宋词中双曳头的概念。就电影本身而说,并不能说就完全是照搬这个结构。之前也说过了,角川作为一个串联整个情节的人物,在前面的两段情节中,也都有参与,甚至可以说,正是因为前面情节的铺垫,才最终导致角川最后的结局,而也正是因为角川的结局,才会让人更深层次的去思索关于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问题。以此来看,《南京!南京!》这部电影,从大的结构上来说,安排的是相当严谨和巧妙的,看似如水银泻地,随意铺陈,其实却是层层递进。步步紧逼,在不经意间,将观众引向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关于那场战争的问题。

 

    一部电影,有了巧妙严谨的结构,只是搭出了骨架,如果没有精彩的情节丰满其间,也不过只是一堆枯骨而已,甚至有可能会因为缺乏血肉的支撑,使得整个架子都倒塌下来。   

    我看过一个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对陆川的访谈,其中陆川谈到,为了更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,他看了许多相关的材料,而且并非只有中国的材料(不得不说,我不信任xxx编写过的材料,因为其中很可能带有意识形态的因素),而是参考了许多西方人和日本兵当时的日记。这些都应该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,而正是这些,保证了整个电影的真实性。

    当然,这毕竟是一部电影,而不是一部纪录片,仅仅保证真实性是不够的,更要考虑情节的故事性。由于之前提过的,那种双曳头的结构特点,使得陆川在选择材料时,更要精挑细选。以免让原本就缺乏显性故事主线的剧情,变成一次“日本侵略暴行展”。毕竟整部电影,并非只是要向世人展示日本当年侵略的暴行。那些东西早已经被无数次的强调过了,如果现在过了70年,花了7000w,只是为了“指着自己脸上的伤疤或者头上的包说你打过我”,且不谈奢侈与否的问题,是不是也太不长进了呢?(引号内为陆川语,原文是 “我不是想拍一个指着自己脸上的伤疤或者头上的包说你打过我,我想去梳理一些别的东西出来,因为我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历史” 见于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对陆川的采访)。

    我想,如果陆川只是把搜集到的资料,用影像的方式重现出来,一定也会有很震撼的效果,毕竟南京大屠杀本身,就已经足以带给国人这种震撼了。但是,陆川显然有更多的想法,他并非只想做一个史料的复述者,而是更希望通过对于之前那出惨剧的再现,一步步的引导观众认识一种自己并不了解的历史。一种不是将当年的侵华日军脸谱化,小丑化,一种也许更接近真实的历史(别以为自己受过的历史教育就是真实的,试想当年的历史课上是怎么说“蒋介石下山偷桃子”的,xxx的历史教科书,在许多地方,也许未必比日本的更靠谱,说他们教的是历史,还不如说教的是意识形态),并且,通过这些还原的历史,逼迫观众去反思当年的那场战争。

    在整部电影中,关于日军的暴行并没有被回避,无论是屠杀投降士兵,以及对青壮年的搜捕,还是对平民妇女的施暴,都被真实的再现出来,但是,电影并没有止步于对于暴行的展现,而是通过角川这个日本兵的角色,将原先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“日本畜生”形象,还原成日本人,有些人也许认为这是在为日本人翻案,但我觉得恰恰相反,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抹杀,来反思战争。

    试想一下,如果一只狗咬人,算不上新闻,人人都会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,但是,如果一个人变得和狗一样,到处咬人,难道就没有人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吗?难道只用一句简单的禽兽不如,就可以解释他的行为吗?如果一个人变成狗,恐怕所有人都会问为什么,那么,整个一个国家变成狗,几乎咬遍了亚洲的所有国家,难道就不该问个为什么吗?难道就不该反思一下,一个国家,是怎么让他的人民,变成咬人的恶狗吗?

 

    我周围的朋友,无论是看过这个电影的,还是没看过电影,只听过评论的,大多对这个片子颇有微词,但是,我想,其中有多少只是因为极端民族主义精神在作怪,而无法正确的看待这部电影呢?

    如果有人认定日本人是畜生,听到有人说日本人不是畜生,也是人,那么他一定会反对,陆川的电影说日本人不是畜生,所以,陆川的电影不好,这种简单的逻辑,难道真的能成立吗?

    英国的阿克顿勋爵曾经的名言“权利导致腐败,绝对的权利,导致绝对的腐败”基本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,那么,当一个人被赋予可以随意杀人而不用担心受到惩罚的权利后,他会做什么呢?谁能保证他只会杀“应该”杀的人?如果他杀了不该杀的人,那么是应该谴责他滥用权利,还是应该谴责那些赋予他这个权利的人?

    最近在看梁文道的《常识》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《日本》副标题为“不是反日本,而是反罪恶”。当然,日本当年在中国的罪恶不容抹去,但是归根结底,这种罪恶究竟是因为什么而犯下的呢?国人中一提日本就咬牙切齿,恨不得寝皮食肉的“小青”们,又有多少人真的想过这个问题呢?

    陆川的《南京!南京!》试图解答这个问题,至少让人们去思考这个问题,但是很显然,并没有得到我周围那些朋友的响应

    前两天,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,是说足球的,说现在有些球迷,根本就不懂足球,只不过是把球场当成了发泄不满与愤恨的痰盂。我不愿往坏了想我那些朋友,但愿,他们不是也把《南京!南京!》这个电影,也当成了发泄不满的痰盂。中国的足球,足够脏,要不然郭德纲也不会宁愿承认看A片也不愿承认看中国足球,但是,至少在我来看,陆川的电影,是国内少有的,还能算是很干净的电影,用它当痰盂,我不忍心。

    奉劝那些看罢之后破口大骂的人,冷静一下,重新再看一遍这个片子,不要被极端民族主义蒙住眼睛,也许,会有不同的感受。

 

最开始的时候,提到过在看电影过程中的叹息,现在能想起来的,有三处

1、  刘烨站起来走向刑场的时候

2、  日本人要安全区交出一百名女人,在教堂里自愿者举手报名的时候

3、  拉贝要去上海,一堆中国人跪在那里求他不要走的时候

没看明白的有两处,个人认为也是其中的败笔:

1、  范伟送走他老婆后,为什么会被处死?他并没有当过兵,只不过是放弃了出城的机会而已,而且和日本人关系也还不错,为什么要被处死呢?

2、  结尾,被角川放走的顺子和小豆子,为什么会笑的那么开心?经历了那么多的死亡,说顺子的命,甚至可以说是高圆圆用命换来的,他还能笑的那么开心,太没心没肺了吧?

另外,片子中的中国男人,除了刘烨以及和他一起抵抗的几个人之外,没什么长得像人模样的

 

哦,最后再说一下,首都时代的设备不咋地,至少我看的那个厅不好,喇叭有点劈……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9-05-13 04:0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该日志被锁定 下一篇:邪门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