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7年8个月
访问:?
文章:356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斯普特尼克 职业:无年龄:20>30 位置:中国个性介绍: 闲人

生活没有捷径

分类:轨迹·影音
2010-04-20 11:19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    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友邻,用这几个字做题目,写了一篇《成长教育/An Education》的评论。刚刚,我也看了这个电影,想要说些什么,思来想去,还是句中的这句台词最为贴切。用同样的题目写同一个电影的评论,也许显得很没有新意,好在我也并不想凭借如下文字达到什么目的,所以,没新意就没新意吧。姑妄言之,姑妄听之,不要太介意。


        以下内容,严重剧透,如果想看电影,且希望对剧情保有一定神秘感的话,慎入!

        电影情节并不复杂,一个聪明漂亮的高中女生,过着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活,偶遇一成功人士,坠入爱河,此人不仅将小女孩哄得心花怒放,更把其父母弄得五迷三道,以至于当女孩提出放弃牛津转而去和他结婚时,父母竟然欣然同意。也正是此时,情节急转直下,晴天霹雳,旱地惊雷,成功人士早已婚娶,小女孩不过是众多坠入其榖中的牺牲之一罢了。痛彻心扉后奋而自省,折节向学,在好心女老师的帮助下,重新走入牛津的大门,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。

        其实从电影的情节上来看,毫无新意可言,看到开头,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,对于我这么一个多少有些“剧情控”的人来说,不应该会对它有太多的好感才对。然而,我依然承认它是一部好片子。

        一个人评价一部电影,很难完全摆脱主观性,曾经在之前写过的一个影评里,提到过一个“角色替换”的概念,一个人之所以会被一部作品打动,很可能是因为ta不经意间将作品中角色的身份和自己的身份做了某些映射或者转换。将作品中角色的经历、情感投射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或者某种情感诉求上。以至于有感同身受的体会,进而被作品打动。一旦观者产生这种“角色替换”,由ta说出的关于这一作品的评价,很可能将会失去客观性,因为,ta的评价之中,不仅包含着对于这一作品的客观体验,更有着对于自身价值定位,以及情感诉求的主观认定。这种主观认定,作为一种个人体验,自然是无伤大雅,但是,如果拿出来评价一部作品,很可能会失之公允,毕竟,个人体验这种东西,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情。
       
        当我在试图为《成长教育》这部影片写些什么的时候,同样也受到上面所说的这一问题的困扰。不知是不是源于处女座的变态理性追求,我总是希望可以尽可能多的摒弃自身感性因素之后,以一种纯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它(当然了,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让我有这种感觉,之所以这部电影特殊,只是因为,它说的问题,实在太现实了)。幸好,首先我是男性,如假包换的男性,这使得我和剧中女主角毫无瓜葛。其次,我算不得成功人士,和剧中男主角也无任何关联。再加上这个剧情实在是太容易猜到结果了,使得我基本上可以做到很平静的看完它。既没有什么厌恶,也没有什么惊喜。也许,这部片子只要稍微平庸一点,我很可能会半途而废,因为,在失去了剧情的神秘感之后,真的很难再让观众(至少是我)停留在屏幕前。可是,这部影片,居然做到了。所以,我也得以坐在这里,在一个倒春寒未消的夜里,披着被子,噼里啪啦的敲着键盘,说这些有的没的。

         以上其实都是废话,以下,很可能也是,不怕浪费时间,就继续吧……

         当我坐在这里回想这部电影时,最先想到的特点,就是丰满的配角形象。
         剧中的一个细节,当女孩第一次和男主角约会,听完古典音乐会,吃完晚饭回来后,看到她的母亲正在厨房,女孩问“你在干什么?”母亲答“这个锅洗不干净”。安徒生童话中的灰姑娘,结束舞会,脱下舞鞋,回到家里,也许和这个女孩的心理相差不远。从一个美丽的梦幻世界,一下子跌落到现实之中。这种反差,恐怕不是一个16岁女高中生可以坦然处之的。另一个细节,当女孩拉丁文考试成绩不理想时,她的父亲大发雷霆,可是他抱怨的并不是女儿不用功、不聪明,而是自己白花了多少多少钱,活脱脱的一个市井小民的形象。类似的,还有那个举止局促的小男孩,女孩的两个同学,以及一直看好她的老师。所有的这些配角,无不通过一些小细节,塑造出自己在剧中的形象。
        一部影片的成功,主角固然重要,但配角的重要性,也同样不容抹杀。对于这部影片来说,也许更是如此。这是这些丰满的配角人物,营造出女孩平日里的生活环境,一个平淡、枯燥、乏味,甚至可以说有些庸俗的环境。当然,这里并非没有生活的亮点,但是,对于一个16岁,未经世事的女孩来说,她的眼睛,还不足以发现这种普通生活中的珍贵之处。
        相比之下,男主角可以给她的生活,简直不可以道里计。古典音乐会、精致的晚餐、名画拍卖、向外中的巴黎之行……所有的一切,都是女孩梦想中的生活,而且可以得来全不费功夫,不用拉大提琴,不用学恼人的拉丁文,一切,只要和那个人在一起,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。声色犬马,灯红酒绿,还有什么不满意?牛津?算了吧,剑桥毕业,一直欣赏她的老师,不也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生活吗?既然现在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,又何必还要忍受过去的那些“煎熬”?
        不要说是一个小女孩,这种选择题,换成任何一个人,恐怕都很难毫不动心吧?
        而这部影片,正是通过这些强烈的对比,让一个无知的小孩,走上了生活的“捷径”,走的那么理所当然,而且,那么义无反顾。哦,对了,配角,这时再次出现,她的父母,同样欣喜的看着女孩走上这条“捷径”。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,是她的父母,将女孩推到了这条路上。
        当女孩问及父母是否应该放弃读书而去结婚时,他父亲的反应是“那要看是和什么人结婚”。一个一直以让女儿考入牛津为目的的父亲,原来根本不知道读书的意义何在,当女儿面临人生的关键选择时,无法给予她正确的意见。这时,又怎能指望他的女儿,一个不经事的小女孩,放弃得来全不费功夫的“美好”生活呢?

         超越性体验的缺失

        即使片中的男主角并非是一个已经婚娶的人,而是最终可以和女孩结婚,我想,两个人的生活也会面临一个问题,那就是超越性体验的缺失。
        其实马斯洛所说的”超越性体验“,在我看来,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,它只是一种在为了自己所希望的目标而全身心投入,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且获得相应回报的积极体验。忘了曾经哪一位哲人也说过,仅仅是得到并不是幸福,经过种种的努力,最终得到,才能真正感觉到幸福。
        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,都不会引起珍惜,这也许是人的劣根性之一,而片中无论是女孩得到想要的生活,还是男人得到女孩,都并没有真正付出自己的努力,当蜜月期渐渐过去,韦伯定律渐渐发威的时候,又该用什么来继续维持这种建立在某种物质交易上的感情呢?
        
         下面的这幅图片,是剧中的一个截图,里面坐在椅子上面向镜头的,就是最后帮助小女孩的老师,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,丝毫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,但是,但片子尾声,女孩走投无路的时候去她家向她求助,我再看到这个人时,突然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尊贵与美。我想,我喜欢她那样的人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
          

        我最近发现,自己运用文字的能力在急速丧失中,这篇东西,还有前一篇说路遥《人生》的东西,都写的磕磕绊绊,对于这一点,我深感惶恐。曾经与我如此亲密无间的文字,正在渐渐的疏远我。
        也许是我杞人忧天,但是,我还是觉得,无论一个人生活中多么的充实、幸福,都仍然需要一些非关现实的东西来抚慰心灵,可以让自己真正孑然一身时不至于限于无所事事的空虚寂寞。 
        文字,一个在我看来任何时候都可以召之即来的朋友,我还依依记得。当初上班无聊、或者深夜难眠的时候,都是因为有它在我脑海中盘桓,才使得我过得不算太过凄惨。而如今,当我再一次向它招手的时候,它却已经变得陌生……
        得到一些的时候,必定失去一些,人生就是如此,写下如此赘言,无他,感怀一下而已,另外,如果可能,我希望,可以找回这个朋友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下一篇:该日志被锁定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